明清历史中的国家自信与国家自觉
明清历史中的国家自信与国家自觉
近代史的分划与明清历史
人们传统地将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古代,中代和近代。在中国,公认的近代史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笔者认为,近代史与近代史之前——也就是明清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明清是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在这两代王朝期间,中外都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进步与改革,这些进步与改革如何,又怎样的对近代史产生了影响是本论文探讨的重点。要探讨什么是近代史,了解近代与古代的不同是必要的事。笔者准备以外交与文化来发现明清历史中现代性的一部分。明清作为历史的转折点,一方面将中古代王朝中存在的部分发挥到了极致,另一方面完成了对于传统概念的重新解释,使得明清具有了现代性。在明清中,本文将重点放在了清朝历史,因为清朝更接近现代,同时清朝作为一个非汉人统治的王朝,也更具代表性与研究型。同时,在明清朝,国民对于国家的认同有了多次不同的诠释,这些诠释将成为线索,引出近代历史。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西方创造的词汇,是一种反应社会进步的文化,所以从这样的性质说,中国也发生过多次文艺复兴。在文艺一词中,包含着哲学、文学等精神文化,也包含着其背后社会组织的进步。
清代的文化
清代作为一个由满人统治的,从女真发源的王朝,但是从康熙即位后,之后诸帝皆修习汉族学术。这一点不但与元朝君主轻视汉文化大不相同,与历代汉王朝相比都毫不逊色。此外,清代的文化更多的受到了欧洲文化的影响。17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时代,传教士们将欧洲的成熟的文化带来了中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剧烈的影响。从中国的学术可见,自明清交替,违心的新学衰落,而实证的考据学兴起。
在过去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往往产生有益的结果,比如永乐大帝凭借的大炮的优势击败了蒙古。明朝通过传教士的力量创造了红衣大炮。满洲的清朝也得到过一门红衣大炮,得以在进攻明朝时使用。之后平定准格尔和与俄国的战争中火炮也起了很大作用。
在乾隆时代,中国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平衡。乾隆帝让传教士在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内仿制了凡尔赛宫。而在欧洲,各国王侯都在宫中设中国宫或者中国室,来展示中国的陶瓷藏品。
在明清的历史中,因为和西方的交流,社会、技术和文化都得到了进步。之后的近代东西方交流将会进一步加剧,东西方的联系以及其对文化的有利影响和融合是现代性的体现。
世界交流与产业革命
欧洲从古代开始就一直在西亚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自己的文化,同样的在明清时期中原王朝也开始与世界接触并吸收他们的文化。
郑和与朝贡
蒙古的西征带来了一次中西融合,在这次融合中,伊斯兰航海术传到了中国。郑和用西方的伊斯兰航海术七下西洋,最远甚至到达了莫桑比克的贝拉港。在这次远航中,郑和劝说南海诸国朝贡,宣扬国威。在后来,日本对朝鲜,美国的佩里舰队对日本也做过了同样的事情。所以,郑和下西洋的动机除了寻找建文帝的任务外,既是为了营造“万国来朝、四夷咸服“的气势,也是中央集权政府打击东南沿海民间贸易和海上流民的措施。虽然这样的歧视看上去只是虚名,但是这内化成为了国家信仰的一部分。
笔者认为,明朝乃至清朝统治者心中应该依旧留存着对于元朝的世界地图。例如,永乐帝登基后就想办法征服越南,虽然在其死后由于安南的分离主义者而重获独立。此外,明朝还推行锁国政策,拒绝外国自发进行朝贡,同时严禁本国人民前往外国贸易。即使是朝贡国,朝贡规模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而中国并非地大物博无所不缺,对国外贸易实际上有着极大的需求。在明朝国力衰退后兴起的倭寇战争就是这种矛盾的体现。所以朝贡与其实质上“天朝上国”的对外政策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而强加到别国头上。这样维护出来的形象最终内化成了天朝上国的形象,成为了国家信仰,并遗留到了清朝。
清朝的单边贸易与鸦片战争
虽然清朝的对外贸易相比明朝有所放松,在完成对台湾的征服后在广东进行单边贸易。清朝对贸易有着诸多限制,例如礼仪和交易场所。在这种不公平的交易中,英国难以将产业化的纺织品通过倾销的方式卖给天气炎热的广东,因此常年贸易逆差。但此时英国正在进行产业革命,需要大量资金,于是英国在印度种植鸦片,卖入中国。
此时英国的产业革命如火如荼,相邻的法国的政治大革命也在鼎盛,物质和组织结构的革命推翻了中古代的根本,很快,这样的冲击也到了清朝。白银开始外流,于是清政府进行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产业革命的巨大成功使得英国可以让汽船驶入广州湾。锁国主义和自由贸易主义的战争使得清政府门户大开,天朝上国的形象不复存在。经济不景气使得清末叛乱频出。经济和国家信仰的下行使得清朝,一个闭关锁国的民族国家变得开放,原先的国家信仰瓦解了,国民和统治阶级们急需找到一个新的信仰来维持清王朝的延续。如何对待西方列强成为了清末政治的核心,一直留到近代。
统一与觉醒
清朝的衰亡与国家主义的觉醒
当对外交涉成为清朝的政治中心问题的时候,清朝新设了总理衙门,由亲王任总理大臣,以平等的礼仪对待外国公使。清政府任用了“洋务派”中的新知识份子进行改革政治,即“同治中兴”。但是古老传统的旧体制并不会轻易瓦解,新旧冲突的时代仍在继续。同治中兴的中兴二字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评价,表现了一种重新获得的国家自信。太平天国与不平等条约使新兴阶级的阶级自觉得到了觉醒,清朝平定内乱后产生了国家与国家自觉。这样的国家自觉也遗留到了近代的各种救亡图存运动中。
但是传统的清王朝无法阻挡新时代的革命。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国家自信受到了进一步打击。其原因是陆海军尚未成为完全的国民军,例如南洋舰队的大臣在甲午海战后要求日本归还一艘在战争中被俘虏的战舰,理由是这艘战舰被误认为属于北洋舰队。国家的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体。私人武装的概念直到中华名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导致的民族觉醒才有所消解。
外界和内部的压迫使得国民中民族主义的兴起。义和团运动就是民族主义的产物,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排外运动,民族主义具有现代性。近代民族主义的序幕被拉开。
随着国民对于清王朝失望情绪的累积,新兴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打倒清朝是国家主义的捷径。国家主义本质是国民通过契约法律授权政府管理国家事物。于此产生了以革命为目的的民族主义。例如孙文就有着打倒清朝,成就中国的名族主义的初期理想。**国家主义的觉醒是近代史的高潮,它最终推翻了旧帝国本身。**清王朝留下的丰厚遗产使得中华大地上的各种私有化武装有能力争夺产生下一个国家的机会,各种思想也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这样的历史一直持续到了近代史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