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封建帝国末期的救亡图存与封建思潮的覆灭

摘要: 第一次鸦片战争揭示了近代史的开端,作为集前朝之大成的清王朝在面对内有外患时尽可能的延续自身。但种种改变最终因各种原因而失败。作者认为,旧体制下相比西方已经相对成熟的近代化世界,由于各种体系的缺乏产生了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行政效率低下使得改革的成本上升,很多资源陷入了诸如政治内耗和贪污腐败,因而改革无法彻底,并且对于国力的损伤巨大。本文主要探讨了清王朝以及清朝中的各种势力采用的四种救亡图存的方法。第一个是太平天国,一个具有封建落后性的政权在面对因为封建主义而产生的改良新政权时,清王朝借助了外来的力量克服了难关,西方因变革而有的器物给了落后的封建王朝额外的力量,同时预示着封建思潮无法通过以迭代的消灭自身的方式得到进步。第二个是洋务运动,在清朝尝到对太平天国的胜果时希望进一步的借助西方的力量,尽管这为清王朝争取到了纸面上的力量,但是封建主义固有的行政效率低下问题导致了甲午海战的失败与洋务运动的破产。百日维新是来自民间的知识分子们尝试的由下而上的一次变革,也是新旧制度的正面冲突,虽然旧制度取得了上风,但是新思潮展现出了其力量。辛亥革命最终终结了形式上的封建帝国,完成了由旧到新的使命。

旧式农民起义: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的起因:第一次鸦片战争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清王朝向列强赔款2800万元。这造成了巨大的亏空和逆差。据统计,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平均每年流出白银1000万元。这些钱最终被摊牌成了税收上的增加。当时的清王朝以农业为主,过重的税收最终造成了一般农民的破产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土地兼并。手工业者阶级也因为鸦片战争所签订的南京条约,被更加廉价精良的外国工业品击败,最终破产。失去了土地和生活来源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为了生存而选择了起义。鸦片战争后十年间,各族人民自发的反清起义达100多次。

在这一背景下,洪秀全借拜上帝教的名义,绘制了人人平等的远景,在传教过程中不断吸引教民,最终起义。与以往不同的是洪秀全结合了很多西方的宗教元素。这样一种接近西方的表象一方面为太平天国争取到了前期的来自西方的支持,另一方面让因为西方关系而破产或剥削的人民因此而感到自己拥有了特权。这种斯德哥尔摩式的反映表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初来乍到的西方话语厌恶但又不得不诚服的处境。

太平天国的批判

但是这种假借西方宗教与人民利益,实际依旧以封建传统统治为本的政治方式仍旧没有比以往的农民起义展现出更多的先进性。太平天国的消亡也和历次的农民战争展现出了一样的特征。在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不再以惊人的速度扩展,英国人F. A. Lindley在1866年英文版《太平天国》第一卷中指出:“南京的占领完全改变了天王的战术,他不再继续进行由前进的恐怖来制衡满洲的、迅速和凯旋的进军,却把他的党徒集合在南京及郊区周围,在同一时期从事组织有朝廷和法院的正规政府。”与此同时,在政治上,洪秀全在天京被架空,东王和翼王开始争夺权力。在经济上,太平天国执行圣库制度。太平天国圣库的物资来源,约有以下五方面;一是造反初期持上帝全会众交给圣库的银粮衣物;二是打败清军或攻克城镇所获的战利品;三是各处城乡的员献及对富户派大捐、打先锋所得的财物;四是“科派”、田赋与工商税的收入;五是百工衙的生产品(如同今日的国营事业所得)等。天京城中设立的百式衙与诸匠营,是圣库物资的重要来源之一。这种表面上的经济平等无法继续迭代,经济计划最终必将破产。这样的政权,经济和武装是无法长久对抗清王朝和对太平天国敌视的西方列强。在上海,西方租界组建了洋枪队,利用先进火器阻挡了太平军的进攻。清王朝的洋务派们组建的精锐部队最终结束了太平天国。

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一次次政权更替的同时展现出了封建王朝自我更新迭代的生命力。太平天国虽然在制度上有所创新,但其本质还是封建思想和农民起义的旧产物。而清王朝相比之下通过学习西方,加上西方因为更好的维护自己在中国的利益而给与的援助,度过了一个封建王朝的晚期危机。这反而表明了封建主义自我迭代手段的失效以及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所能给国家带来的强大生命力。在之后的时间里,洋务派因此占据了清王朝政治的主流,开启了一个封建王朝的自强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旧制度的延续

在清军和太平军两大敌对阵营的战争中,双方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同步实行“师夷长技”。两军对阵,指挥官和士兵对于敌方武器锐利程度感触最为敏锐,追求新式而有效战胜敌人的武器,最没有保守观点。太平军为了制胜清王朝而“师夷长技”,清军为了制胜太平军而“师夷长技”,这是历史的必然。1856年曾国藩攻陷安福县时,“夺获洋枪炮械藤牌四百余件”;1859年,曾国藩说太平右军主将韦志俊向湘军投降时所带“器械甚精,洋枪甚多”;同年胡林翼奏称太平军杨辅清攻池州城“施放洋枪子落如雨。” 因此在洋务运动中,各派系都在努力提高火器在军队中的比例。摇曳的清王朝有着十足的动力来进行军事方面的改革以一定程度上的保全自身,因此慈禧太后也予以推动。武器的西方化进而带动了经济,外交等的西方化。

其中多项的引进与改革对今后的清王朝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在此进行列举说明:

  • 现代银行体系

    清朝通过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需要向列强赔付13.2亿白银(如果加上利息,数额则更加惊人),相当于1901年国家财政收入的11倍,这些钱远远超过了清朝的还款能力。在过去清朝的国库还有盈余的年代,天子必须通过游览旅行来消费国库中积蓄的无法流通的财富。而在现代金融制度的引进后,由外国人建立的海关和银行一方面为清王朝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在清政府需要钱时提供贷款。甲午战争的赔款就是向英德法俄银行团借款来付的。洋务运动的产物在洋务运动失败后还能继续帮助清廷苟延残喘。

  • 新式教育(新学)

    洋务派在全国修建了30余所近代新式学校,用来培养科学、军事、翻译人才。并且用于教育事业的投入在1900年后翻了几番,原因在于列强将庚子赔款的钱用于清王朝的教育设施。但直到清末新政,清朝选拔人才的方式依旧是科举,大量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年轻人并不能找到能够接纳他们的工作,先进的自由平等思想使得他们对于清朝本身进行反思。

不论是现代银行体系还是新式教育,他们一个反而使旧制度下的王朝受到了更加严重的剥削;一个不断的挖掘着王朝的根基。不断引进新思潮的旧王朝就像是自身的掘墓人。在面对列强所要求的巨额赔款时,清王朝选择向西方国家开设的银行贷款,用金融主权换得了一时的平安。英国人帮助清王朝建立了海关体系,海关的税收进而推动着洋务实业的创立。例如上海的轮船招商局的启动资金就来自于上海海关的收入。但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以及失败,清王朝的新兴知识阶级越发认识到清王朝是丧权辱国,民不聊生的罪魁祸首,并以各种方式谋求来自民间的变革,也就是来自新兴资产阶级的变革。

洋务运动的结局:注定的失败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着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体量更大的清王朝在军事上无法击败后发的过去同为封建王朝的日本国。尤其是在军备上并没有明显代差的情况下。究其原因,有来自过去封建势力的阻挠,皇家挪用经费等。在甲午战争前夕,翁同龢和李鸿章因为相互的争执而克扣了北洋水师的维护经费。总而言之,封建旧势力阻碍着王朝真正的变革。例如修圆明园时慈禧太后以过生日为名,这实则是由大奇观来展现国家统治的生命力。对于封建王朝,无疑有助于树立统治阶级的权威,但却严重降低了年度预算和行政效率,最终展现在了战舰和军队的缺乏维护上。同时,洋务派各派训练的部队更像封建时期私人性质的武装,在甲午海战战败后福建水师向日本所求一艘被缴获的战舰,理由是该船属于福建水师而非北洋,武装私人化可见一般。

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封建王朝各种自我救赎的失败,表明了旧制度下的王朝难以通过来自自身的变革完成近代化的转变,旧行政制度下的行政效率低下问题无法承载起新思潮所创造的产物。封建王朝自强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其晚期危机的到来。

资产阶级改良派: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的背景

在洋务派改革的30年间,被称为同治中兴。中兴一次寄托了对疾病缠身的清王朝重新复兴的希望。洋务运动的失败标志了同治中兴只不过是晚期封建主义最后仅存的一些精神而已。现代史学家芮玛丽所著《同治中兴》里面对“中兴”的定义如下: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60年,这就是同治中兴。甲午海战的失败同时激起了新型知识分子的愤慨:国家复兴的希望又再次破灭。从国家层面上进行上至下的改革成为了不现实的事情,从新式学堂中出来的新兴知识分子们希望自己的意见能被清朝采纳。适逢光绪帝因甲午战败而锐意变法革新。这次变法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默许。

百日维新的结果

百日维新本质上是新旧体制的正面冲突。新兴知识分子大刀阔斧的想对整个国家进行改革,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带着整个国家步入近代化。而旧体制下的保守势力一方面不甘心自己政治话语的剥夺,另一方面看出了过激的改革有将整个国家带入灭亡的危险。最终旧体制因为掌握兵权而取得了暂时的优势。

虽然代表旧体制的朝廷暂时占据了优势,但是原本拥戴朝廷的新兴知识分子们却不愿意再承认清朝的正统性。步入近代后国家主义开始觉醒,封建主义时期树立君主权威的方式在近代启蒙之后就不再适用。部分知识分子们认为,打到清廷才是实现国家强大的捷径,这一思想因而在知识分子中分化成了保皇党和革命党。新旧体制的冲突仍在继续。从百日维新以后,清王朝因为对变革的不信任,并且国力也不允许其体制发生根本上的改变,研究改革的主力落到了新兴知识分子身上。

总的来说,封建体制维护自身的方式是为统治阶级树立权威。普通民众想要参与到日常的政治中去只有走官方指定的道路。同时封建体制在树立权威的同时造成了无意义的内耗。新兴的知识份子,也可以说是他们背后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因为他们大多都是由新式学堂教育出来的,最终都将成为资产社会中的生产力,他们代表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试图改善封建主义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以最大程度的利用生产力。

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新兴知识分子的作为

积重难返的清朝廷已无法从体制上根本的改变其封建主义的实质,清末新政虽然形式上学习西方,但由于主政大臣行政效率低下,国库亏空,满汉矛盾以及有改革报复的知识分子不是在逃就是被清政府通缉,剩下的也因为其他人的遭遇而不相信清朝廷的诚意。事实上,部分知识分子的信任在百日维新时就已经结束,黄兴最早在1903年筹划起义,一直持续到1911年。在这期间不乏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的支持。

并且随着代表着自由平等的西方思想涌入,印刷业在上海的发展,举国上下都出现了同情革命者。这也让革命党人有机可乘。在多次的失败之后,武昌起义获得了成功,并最终推翻清朝的统治,因而第一次确立共和政体。

但是革命党人面对袁世凯几乎没有取胜的可能,但袁世凯也不愿通过武力的方式获得权力,最终以约定的方式成为总统。

总结

正如现代人面临着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迷茫一样,面对如此大体量的清朝,当时的统治阶级在进入近代史时必然需要试错,但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清朝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进行如此多次的试错。在清朝一次次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历史规律,如同严复的天演论一样,在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一个能够进行军事研发动员,拥有强大生产力进行工厂生产,一个行政效率高避免腐败和内耗的体制才能度过筛选,避免灭亡的命运。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