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大白日梦
梦想or内卷
随着留学申请季的结束,学校获得大丰收的同时也开始了面向新生的留学工作坊。当然,我参加了,而且参加之后更是一团雾水。因为GPA,英语标化测试,Connection,这些东西我没有一样是拿的出手的。不过我自认为还有三年时间,随着完备的战略和计划,外加努力和一点点小聪明和捷径,这些最终都会被解决的。
于是我就去问 Vizna , 没想到被几个问题反问住了。她问,“你出国是为了什么呢?你职业努力的目标又是什么呢?” 作为一个成天摸鱼并混迹于 V2EX,知乎的人,这个当然是不难答出。我立刻回复,“我要成为下一个轮子哥,去微软。” (与轮子哥并无强关联)
是的,如果你去V2EX或者知乎这样标榜着”知识分享平台“,”创意工作者的社区“,这样的地方看看职场相关的话题,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对现行教学的批判和对工作制的批判。他们一方面劝退着生化环材电子信息(无冒犯),一方面抵制着996 。微软这样的公司在这里就是企业家的典范。网友们打着先进生产力的口号,讨伐着“落后”与”愚昧“。在这里,现实压过了理想。于我,微软意味着高工资,高自由,是一种站着赚钱的地方。而 Master 除了让我了解当前最新的计算机进展外,还意味着找工作时的议价能力。一切都变得功利了起来。
但 Vizna 反问我,这是过程,不是目的。”你的职业理想,人生理想又是什么呢?” 我陷入了迷茫。于是我踏上了寻找目的和意义的道路。
我想要成为…
长大我要当世界冠军,爸爸妈妈可高兴了,给我爱吃的喜之郎; 我要当太空员,爷爷奶奶可高兴了,给我爱吃的喜之郎果冻。
我们家很早就有电脑了。据母上说,我父亲拿着工作头几个月的工资,又问爷爷奶奶要了些钱买下了一台”红一百“电脑。虽然在我记事起这台电脑就因为故障而无法开机了。
在我小学的时候我会用迅雷下载7k7k上的 flash 小游戏,这样等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就可以偷偷玩电脑了 。母上是小学老师,她教我怎么做ppt;有一阵子她在接受电脑培训,我也顺便学了学Adobe全家桶 (虽然这并没有让母上喜欢上电脑)。也从这时开始,我变成了班上的电脑通,电脑开始给我带来了快乐和称赞。
从这个时候开始,我立下了志向,以后要做和计算机有关的事情。起因竟然是因为7k7k 。
接着我升入初中。之前一起玩 cs portable 的时候在贴吧上认识了几位好友,Rin也是其中之一,她也是我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之一吧。Rin 比我稍大一些,对计算机的知识无比丰富,也很乐于分享。我自从认识她以后就一直在追随她的技术栈和脚步。
这个时候我开始广泛关注计算机相关的东西,大概这时也是最努力追求梦想的时候吧。阅读课上的《乔布斯传》激起的班上很多同学的热情。在这段时间里,我继续混贴吧,下载安装各种破解软件,加入了几个“黑阔组织”,尝试用C4Droid写过几段代码(最后不了了之)。印象最深的就是假期里去图书馆借走了全图书馆唯一一本《易语言从入门到精通》,在假期里和在学校里时不时的看几页。
如果其它编程书的第一章没有扯那么多历史的话说不定我能读更多。
这段时期也是最纯粹最朴素最幼稚的时期,我不断的去寻找新的东西,去尝试新的东西。**计算机对我来说更像是如同巧克力一般的甜美的东西。**我这时就像喜之郎广告中的主角一样,对未来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憧憬。
高中与高考
凭借推优和一些幸运,我逃避了中考,考入了市重点中学的重点班。就此,我迈上了一个更大的平台,也认识了高中的同桌 ysc 。说来也巧,在新生群水群的时候看到一个同学说什么VB不是小学就应该会的之类的话的时候结果发现他是真的会,TQL,我就和他取得了联系。ysc是真的强,也是我遇到的最优秀的老师。在他的带领和引荐下,我加入了学校的最强的编程社团——机器人社,也是他让我决定了,以后要做计算机科学家。
在ysc和社团老师的指导下,高一的时候我参加了一场未来风暴的机器人比赛和另一个创新型的机器人比赛,并对Arduino 进行编程,也获得了一些奖。之后蹭了学长的遗留课题,拿了市创赛一等奖。也是这个时候,我听说了诸多学长通过创新赛事进同济拿自招的故事,于是从这时开始,编程于我的性质就发生了改变。
在高二暑假我参加了能让人“拿自招”的创新赛事。原本的目标是国一,而且成品也达到了预期,至少在我看来,它是我做过最好的几个东西之一。在隔天,接到了国三的消息——安慰奖。(虽然最后还是帮我拿到了北邮自招)。当时的我并不满意,甚至想让社团老师提出申诉,我不甘心,似乎如此多的花费在科创上的课余时间都显得毫无意义。在创造中得到的快乐已经无法填补失去奖牌的不满。
在高中的时候,有一个很普遍的情况。老师让我们做了多次职业规划,也请了很多老师,包括机构,来告诉我们要去怎么做,要拿哪些奖。他们几乎在告诉我们,要不择手段的进入大学。于是创造与编程对我来说变成了一种有用的东西。在社团中,我开始询问这个比赛有没有用。ysc去参加信息竞赛,于是我也去信息竞赛。因为在这个弱省,做出签到题加暴力骗分就能得奖。
幸好,高中还是存在一些有理想的人的,比如社团老师。他在招新的时候似乎从来不会告诉我们进他的社团多么有用,也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要发现创新的乐趣所在。有一位社团同学即使在高三也还在参加科创比赛,这需要多大的决心和热爱呢。
最后,自招变严。竞赛生的心情也随政策起伏。不过与他们,竞赛是“学着这个挺好玩的顺便进大学”,而于我则变成了“听说这么走进大学方便”。ysc去了HUST,我认为他应该得到更多;另一位自招去了BIT;而我,也许高中时我还是凭借梦想做了些小东西的缘故,最后也进了满意的学校。
答案
带着对目的和意义和追寻,我开始不断的问别人问题。我问他们的理想,问他们的过去,问他们在做什么。
HKU的卓尔这么回答我,"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目的”, “选择一种怎么样的人生 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在某一刻恍然大悟 然后人生就豁然开朗的一种状态,而是在一遍遍摸索、成功和失败中慢慢被自己踩出来的道路。”
再次阅读《轮语》,我也有了新的发现:
轮子哥是个有个轮子就能独自玩一个下午并乐在其中的人。
我做的开源项目在社区有多少影响力?有多少人参与?我做的事情已经被别人做过了,我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我的资源匮乏,技术落伍,思想幼稚,战法扑街,这件事我怎么做得成?何教授刚毕业都年薪几十万美元了,奎爷的儿子都能当战神了,但丁开个摩托车,不用刷题就能当巫妖王……
我瞻前顾后想了很多,也许还一事无成,然而已经年近30、40。再也没了当初的初心——把求知当享乐,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不计成本,不考虑时间,无视风言风语……
轮子哥想寻找这样的人。
或许现代人多多少少有些焦虑和浮躁。我也一样。父母在我身上寄托了太多的期望,甚至到了“不许失败”的地步,让我退无可退。而高中和高考在我身上的烙印让我今天都无法摆脱。我认为,人的一生是异化的一生,而父母的期望,对功利的追寻会让你更快速的奔向死亡——这些事情做完以后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呢?让人们真正活着的是爱和恨,是理想与实现,而不是欲望,和欲望引导你做的事。由欲望驱动的人生永远达不到存在的真实。
高中时一直被”自由而无用“所吸引,而”无用之用便是有用“。之前我做过太多有用的事情,无用的事情做的太少,所以我感到自己得不到自由。就像"Go-ToDo"一样,安排好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然后加速着驶向事件的终结。当清单上的任务都已完成的时候,生活还剩什么呢。
对于计算机科学和我的生活,我想说” stay Simple, stay naive. “就像陈萌萌说的一样,保持轮子哥一般的童心。我不再一天到晚想着怎么走捷径拿到三年后 master 的 offer ,进哪个组有用,以后工作年薪多少多少,什么语言是现在的潮流云云。招办,传教,顶级键盘和相机,哪里好吃哪里好玩,各种宏大叙事。这些和我的梦想无关,离我又很远的的事情置身事内对理想的实现又有什么用处呢?反而让人看起来像歇斯底里的偏执狂。我最初学C和单片机的时候也没想过他们会帮我进入华夏中路叁玖叁号,我也不是为了进叁玖叁号而学C和单片机。
反而,我会引用 docktor-X 中一句中二的台词:
外科医生的手术能力是在最开始的训练中决定的,就看你用多大的热忱去学习手术,看了多少外科医生的优秀手术技法,如水流淌一般,反复做基本练习才能做出完美的手术,这才是理想的手术,而最重要的是,再怎么困难的手术,都不能放弃患者。
计算机科学也是这样。
我出生过, 在读CS,将来要死,我也多半料到自己不会做出什么能改变世界的宏大壮举,大概像小孩子一样过每一天是对我未来最好的描述。
今后,我希望我会对那些**“有用”**的事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