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对新生说''快逃(''

写于上海高考出分周

对于一个已经度过大学一年的人来说,填志愿和高考的过程依旧给我留下了很大的创伤,以至于到今年高考出分的时候,我还在梦中交了一次高考白卷。作为一个经历过填志愿,也听说过很多故事的人,我觉得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分享的。

或许从大学之后多次梦见高考的创伤来看,高考和填志愿的过程已经于我是一种象征的,摆脱不了的时光了。我也希望通过此文,能够对我过去的经历进行一次重新建构。

声明:本文并不是一篇招生宣传,如果你读了这篇文章后选择去了上科大,南科大或是其他学校,那笔者一定特别开心。

快逃

Run away

记得在7月18号的时候,并介在新读写的专栏中做了一场一个小时的分享,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便是清华大学计算机与金融专业的宣讲会。

前一个小时的直播是放弃复旦去HKU的并介,并且他还成功的从新闻系转到了数学系。后一个小时的直播是具备了清华,计算机,金融这三个光环的新专业。可想而知,在机构和家长眼中,这样的新专业有多少分量。计算机专业是清华收分数一数二的专业,加上金融二字,这样的专业估计是要让举子们望尘莫及了。

我是怎么选专业的

我在这篇文章中也许提到过。我从小就对计算机感兴趣。同时,上海的市重点一般都会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比如我所在的上大附中在初三放假的15天后就召集了我们布置作业,其中一个就是做职业规划量表。高中的时候还会联系企业,让我们去参观。据我所知,南洋模范也会做类似的量表。

所以对于我来说,目标是很清晰的:我想学计算机。当然,高考志愿还有滑档的说法,所以我选择了物理作为备选。当高考出分后,我的位次并不是很靠前。由于家庭话语权和其它复杂的原因,由我母上来主导我高考志愿的填写。所以除了提前批选了上科大以外,第一版志愿是从高分到低分填,因为母上对志愿填报了理解仅来自于辅导机构。可想而知,这一版志愿在我看来是极不满意的。( 把24个志愿全部填满2333,在我的要求下,她把最后一位改成了杭电( ACM强校 ))。为此,我们还有过争论。当然,这也有一部分是观念的关系,比如我当时还不知天高地厚的敢在零志愿填清北,而她极力反对,原因是“志愿表被别人看到是会笑话你的”。分歧由此可见。

于是,最后我们达成了一定的妥协。在较高的分数段上,我将我喜欢的学校,喜欢的专业,按照喜欢程度一个个排列下来。而低分段则由母上自由发挥。

最后,算上加分,以高出分数线9分进入上海科技大学。顺便说一下,上海科技大学(在2020年之前)都是满足第一志愿招生的,这一点非常友好。

备注:在填志愿之前,笔者已经取得了上科大加分。

为什么要说快逃

这里仅以上科大举例,因为可能窝在上科大,环境稍微闭塞了些,潜移默化的觉得我们比较先进吧。毕竟和其它学校交流实在太少了。

上科大是一所非常特殊的学校。祂没有985光环的加持,本科毕业后的出路有限。在大一期间,我们经历了严格的查重,全英语方言上课。我身边就有同学认为上科大不是一所好学校,因此早早的选择了考研的出路,准备四年后选择一条更好的道路。

对于计算机科学来说上科大是梦幻的。就像我开放日与学校的时候碰到的 Ingress玩家们聊天的时候得知的, 我作为一个计算机科学家是绝对不会拒绝一所大一就把解释器作为作业的学校的。(后来发现,其它作业也很有挑战性,也很有趣)。但是,对于其它同学,甚至包括不把计算机当作未来所从事事业的非信院同学来说,用 python 写解释器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其中还包括期末极其严格的,毫无水分的查重。这些事情可能在国内其它的常规高校是遇不到的,所以我认为,这才是正确且有效的计算机科学教育。

所以我想说什么呢,上科大对于我来说有祂独特的魅力所在,而你要感知到祂的魅力,你需要了解很多的信息,让自己上大学前就成为一名准计算机科学家。你需要知道的是你未来要做什么,你是不是要改变这个世界什么。这样你才足够有能力从上科大吸取你想要的资源,这种资源甚至不止局限于上科大。曾经微信公众号里推送过一篇毕业生的文章,是《上科大满足了我的所有幻想》,社团旁边的学长立刻评论说,那这个人的想象力也太匮乏了。

所以大学到底是做什么的呢,曾经在迟先生们晒GPA的时候指出,在大学,如果不光光为了保研和转专业,GPA之外的部分也很重要(虽然雪好像只是高中生),经历和项目也占了很多重量。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也是这么指出的。总之,大学不一定是为了最后的那张毕业证,也不一定是为了最后找到的那份工作。有时候很多无用的事情才是在大学这段最自由的时间中应该去做的。所以,一定要明白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也一定要明白自己期望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

所以我们常常会对想要报考上科大的同学们说,**快逃!**就我而言,如果你真的了解了很多信息,还被我们的一面之词所劝退的话,那可能真的不适合这所学校2333。

所以我想说什么呢

正如存在主义告诉我们的那要,也许你的高考分数已经确定了,也许你去不了985,去不了211,去不了一本,去不了大专。但最好一定要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想做什么。可能你三年都没有想清楚,没关系,大学四年和今后的人生中一定是能想清楚的。但如果你稍微考虑过一点的话,那再填志愿的过程中就用上这些想法吧。虽然有些事情已经无法改变,但你可以选择未来去哪个城市,从事哪种职业,身边的是什么样的人。

正如并介拒绝复旦转而去HKU,从新闻系跨界到了数学系,只因一句“我想做科学家啊”。身边的人不甘心屈居现在的学校,转而考插班生,又在备考过程中了解到了自己真正的归宿。生化环材只要喜欢就不一定是坑专业,计算机和金融最后也会变成社畜。遵循父母的安排和从高到低谈志愿也不是一件坏事。人生中的很多决定就像这样,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

后记

感谢朋友们的建议与鼓励。后续的改进意见还包括: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